lanadelrey

“你怎么知道她爱你?”
“我不知道,我只知道在她说了我爱你之后就在也没有离开我。”—

创作者的面具

Sakuya:

"The art is important, not the artist."






艺术的创作者是幕后的、隐忍的、次要的,我这么觉得。




创作者作为唯一且不可替代的至高存在的同时,也有着无法彰显的一面,并且这是他们最好的存在方式。


作品可以隐藏创作者们卑劣的根性和难以言喻的自负,使得罪不可赦的恶人也可以匿名地写美丽的诗,只要他不是昏庸的凡人(即使难以承认,我也不得不这么说)。




即使事实上,作品即是创作者本身的映射,是他思想、经历和人格的呈现,真正拥有话语权的永远是作品,而不是作者。


当作品被完成(或者达到自我完成)的时候,作者就不应该插手添加任何注释或者更改,而全凭作品当前的状态与观众交流了。创作者的访谈、创作意图、对自己经历的分享最多只能成为补足的部分,而不是观众了解作品的主要途径。而观众一旦厌恶、喜爱或者被某一件作品打动,这也不一定代表观众应该、或者有可能会对作者本身感兴趣,因为这两者之间的区别就是这么大。




我曾经在学校的博客发表过一篇journal谈创作者这个身份是否永远孤独、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同。原因是当他人通过你的作品了解你,他们了解你时所带的滤镜就太厚重了。


虽然创作是最为真实的个人表现手段,但是它同时也是最为理想的面具。


创作者和创作者之间也是相似的,我个人很少说自己很喜欢某位设计师或者画家,因为这样说就好像作品不是我抒发感情的对象,作者是。这显然是说不通的。甚至我曾经对这个问题发表过疑问:当一个人只为了欣赏到自己喜欢的作品而鉴赏的时候,知道作者是谁、他的生平、他创作这幅作品的动机真的还有那么重要吗?这个问题当然是开放、并且不绝对的。




但无论如何,当作者替代作品成为主体的时候,这个关系毋庸置疑是颠倒的。如果说作品是被展出的,是舞台上的偶像,那作者应该就是幕后的,支持、创造这一“偶像”的人物。


因此,我有时会觉得信息时代,过分依靠流量和知名度的商业美术变得有些浮躁了。这个大现象确实合理,可是仍然令人怀疑有少部分迎合之声是否已经变质了。

评论

热度(138)